弘扬“改革创新、敢为人先”小岗精神 安徽省勇当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排头兵
【信息时间:2024-08-08】
阅读次数:
安徽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,改革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、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。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安徽省农业农村系统将围绕深化改革做好三方面具体工作。
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,切实保障广大农民土地权益
坚守“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、耕地红线不突破、农民利益不受损”三条底线,着力抓好农村承包地、宅基地、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“三块地”改革。一是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。在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,把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作为农村改革“一号任务”高位推进,让广大农民吃上“定心丸”。2020年以来,探索提炼出延包“八步工作法”。对于无地少地农户要求增加土地、消亡户的界定、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延包、“小调整”的把握、妇女等特殊群体承包权益的保护、确权确股不确地土地的延包等农民关注的6方面共性问题,探索出了有效解决路径。特别是对于缺地少地农户,探索出机动地调配、流转租金调补、提供就业岗位、纳入社会保障相结合的“地、利、岗、保”解决办法,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支持和欢迎。二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。安徽省自2015年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来,全面完成滁州整市8个县、金寨县、泗县、东至县共11个县(市、区)试点任务。11个县(市、区)全面摸清了县域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,共有宅基地136.93万宗,面积52.37万亩;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总数80.46万宗,房地一体不动产证书颁证率99.11%,均超过农业农村部规定的自评估标准。三是稳妥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。积极指导各地落实好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制定工作,目前全省104个县(市、区)中,已有98个完成了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制定工作。7个试点县开展宅基地转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,共入市成交面积2571.01亩,入市成交金额2.37亿元。
纵深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,不断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
围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重点抓好清产核资、激活权能、三资监管等工作。一是开展清产核资。坚持确资产、确权属、确成员、确股份“四确同步”,建组织、建制度“两建共抓”。全省清查集体资产1667.7亿元,界定集体成员5548万人,发放股权证书1600多万本,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6218个。二是释放资产权能。近年来,安徽省持续探索完善“三变”改革模式,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盘活集体资产资源。目前,全省开展“三变”改革的村达1.38万个、占比85%,通过“三变”改革,村集体平均增收17.6万元。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。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百村培强、千村扶优、万村提升的“百千万”工程为抓手,全省累计安排财政扶持资金42亿元,共扶持7500个村发展集体经济,扶持村数占全省总村数的46.2%。集体经济空壳村、薄弱村全面消除。三是加强资产监管。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,每年在全省选择1000个以上的村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,2023年以来全省共审计4500个村。继续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委托代理,深入开展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账务分管,推动村集体经济财务独立核算。目前全省有1407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账务分设工作,占比86.8%。
加快构建新型农村经营体系,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
安徽省初步构建了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、合作与联合为纽带、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。全省培育家庭农场32万个、居全国首位,农民合作社11.6万个、居全国第4位,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.4万个、居全国第6位。一是强化政策支持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《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》等政策文件,构建了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“四梁八柱”。二是畅通金融活水。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“白名单”,累计发放贷款10.02万户、582.09亿元。扎实推进“党建引领·码上办”模式,为1.47万户主体担保贷款68.01亿元。创新“牛票”担保授信方式,优惠担保费率,为4269户肉牛养殖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8.78亿元。与邮政集团联合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,实现农产品销售9.05亿元、农产品寄递2.66亿件,面向主体发放贷款86.2亿元。三是创新服务平台。创新成立全国第一家省级新农人协会,会员多达400余人、平均年龄40岁、参加企业产值400亿元。推动全省16个市和农业大县成立新农人协会,为全省“农创客”“乡创客”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服务乡村振兴搭建交流平台。创新开展“新农人下午茶”,共同为产业发展把脉问诊、为经营主体排忧解难。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,建立“一个报告、一个纪要、一本台账”管理制度,实行台账式管理、闭环式解决,累计解决问题150个。
来源于:安徽省农业农村厅